今年以來,市檔案館持續深化拓展“深學爭優、敢為爭先、實干爭效”行動,牢記“用歷史說話、用史實發言”的要求,深度挖掘、活化利用館藏資源,不斷唱響主旋律,弘揚新文化,提升檔案服務中心、服務大局的能力水平。
一、大張旗鼓,傳播檔案領域“好聲音”。堅持“中心工作部署到哪里、宣傳工作就推進到哪里”,不斷創新宣傳手段,傳播檔案好聲音。檔案宣傳信息工作前三季度在全省高居榜首,成為首個舉辦全省檔案宣傳工作會議的縣(市、區),連續兩年作為唯一單位受邀參會并作經驗介紹。一是把好“四個特點”。立足信息宣傳快、實、新、廣的特點,堅持常態宣傳經?;瑒討B宣傳及時化、亮點宣傳個性化,圍繞重大節點搶信息、把握階段報信息、突出亮點提信息,今年來先后40余篇信息宣傳被省以上檔案媒體刊發,數量穩居全省第一。二是練好“四項能力”。組建了由主要領導親自抓、分管領導具體抓、各科室全員參與的宣傳工作組,營造了“人人都是宣傳員”良好氛圍,不斷提升宣傳員的腦力、眼力、腳力、筆力,積蓄想得到、看得準、善于寫的本領。1名干部獲評全省檔案宣傳工作年度先進個人、1名干部獲評泉州檔案宣傳工作年度先進個人、3名干部獲評全省檔案宣傳工作季度先進積極分子。三是建好“四項制度”。構建了激勵機制、閉環落實機制、集中會審機制、工作聯動機制等一套目標清、責任明、可操作、易執行的制度機制,將信息工作情況納入個人績效考核指標,作為干部年終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,每半月專題召開虛研討會,推動宣傳信息工作常態推進。
二、活化傳承,擦亮檔案文化“金招牌”。一是打造僑批文化品牌。發揮僑鄉資源優勢,創新運用社會網格化模式征集特色檔案,先后征集僑批檔案500余件。積極向上爭取資金,建設了梅山、蓬華兩個僑批館,成為僑胞返鄉“打卡地”、鄉村振興“助推器”、愛國教育“體驗館”。設計推出杯子茶、書簽、宣傳畫冊、專用信箋等“僑批”主題檔案文創產品,以“主演”身份參與省檔案館、省電視臺《走進僑批》第二季拍攝,不斷提高僑批知曉率。二是打造“遷臺記憶”文化品牌。發揮祖地優勢,形成獨特的對臺文化交流檔案品牌。開展“遷臺記憶”檔案文獻征集,對涉臺家族譜進行“起底式”調查,累計征集“遷臺記憶”檔案資料247件。舉辦“遷臺記憶”背后的故事征文活動,挖掘、整理“遷臺記憶”檔案背后的故事。截至目前全館共有閩臺關系文書檔案1255件、照片527件、實物30件、資料382件,為溯源考據南臺歷史淵源、臺胞尋親提供重要查考。
三、藏陳出新,賦予歷史檔案“生命力”。立足南安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館藏檔案資源,創新“三融合”模式,構建檔案編研工作新格局。一是人才建設與檔案編研相融合。擺脫局館人員不足困境,整合全市熱衷檔案工作和本地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者專家,組建檔案編研隊伍。并根據各類題材需要,發揮各人專長,撰寫相關文稿,聯合市作家協會相繼編研《情牽萬里寄鴻音》《成功頌》等作品。二是地域文化與深度編研相融合。立足館藏檔案資源,深挖本邑特色區域文化,大力開展檔案編研工作,先后編研《奮楫揚帆三十載——南安撤縣建市三十年檔案實錄》《組織史》《成功頌》等,深度參與鄭成功紀念館、華僑革命歷史歷史館、紅色記憶暨南安革命史展、南益黨建館等展陳設計,從不同角度展示南安獨特的地域歷史文化底蘊。三是內部挖掘與外部拓展相融合。深挖館藏檔案資源,對檔案資料進行反復甄別遴選,找尋最符合主題、最反映主旨的檔案,先后舉辦館藏老照片、“走進南安”、“南安僑批中的家風”等展覽展示。同時,深入基層、走村入戶,通過向專家學者求教、與村里老人交談等形式,收集重要檔案線索,錄音錄像,今年來累計征集資料、族譜247冊,老照片檔案1066張,實物檔案125件,電子檔案資料47.83GB,進一步增富館藏檔案資源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